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天涯百科 74 0

王庭筠(1156-1202)是金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他以诗书画精通著称。王庭筠作为金代著名文学家,拥有优秀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文学素养,这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学渊源、社会交往均有密切的关系。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一、王庭筠的生平与仕途

(一)王庭筠简介

王庭筠(1156-1202),字子端,号雪溪,辽东人。“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自称黄华山主。

王庭筠自幼聪明好学,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随后参与到金朝的政治当中,几经沉浮,先后任职军事判官、馆陶主簿、应奉翰林文字、郑州防御判官、翰林修纂,在政治上未能建功立业。

王庭筠在书画及写作上的才能,深受时人及后世的推崇。其优秀的个人品格以及政治见解也对儒家文化及儒家治国理政思想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庭筠成为金朝文坛的代表人物并且入仕做官和他出身望族、家族内部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严谨好学的家风密切相关。王氏家族作为渤海遗民后裔,实际上已经是汉人,文化水平较高,同时了解中原制度和契丹制度,因此王氏家族也一直能够在金朝受到任用。

深厚的文学氛围在王氏家族中代代相传,王庭筠自然也不例外,在文化浓厚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王庭筠逐渐成为金朝中后期文坛的重要人物。

王庭筠作为金代名重于时的著名儒士,其在社会士人阶层的影响力决定了他广泛的社会交往。这些交往既有政治上的交往,也有文化上的交流,同样也为王庭筠在文坛史上留下痕迹作出了铺垫。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二)王庭筠的仕途生涯

王庭筠自幼聪颖,才学过人,年少就被期以国士,大定十六年(1176)王庭筠考中进士,随后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大定十六年(1176)中进士后,王庭筠得到了恩州军事判官一职,恩州属刺史州,判官是从八品。大定年间,官员为了考核政绩邀功造成大规模的冤案,引发社会动乱,而王庭筠用计谋避免了大规模的冤案,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做官清廉正直,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他能够仔细辨别涉案人员,不牵连无辜,可见王庭筠有明察秋毫的能力。

据《金代艺文叙录》研究,王庭筠累迁至馆陶主簿一职。在任主簿期间,王庭筠得到一次升迁到中央任馆职的机会。但因“赃罪”匆匆结束了王庭筠前半段的仕途生涯,这极有可能是有人不想王庭筠入馆任职而制造的冤假错案。从后来章宗对其的态度来看,章宗也不相信生活清贫的王庭筠会犯下“赃罪”,但为了安抚党争,还是暂且罢免了王庭筠。

王庭筠罢官归隐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在金朝统治者的视野中。这缘于当时的金朝权臣完颜守贞对王庭筠甚是欣赏,经常在章宗面前提起王庭筠。章宗在感慨朝中缺乏有文之士时,完颜守贞向章宗提起王庭筠,而章宗也采纳了完颜守贞的建议,任命王庭筠为应奉翰林文字。明昌三年(1192),王庭筠奉旨任应奉翰林文字。

翰林文字一职大多由博学之士担任,王庭筠出任此职,可称是学以致用的职位。任翰林文字期间,王庭筠有何功绩虽今已不得而知,但王庭筠任职两年后就再次升迁,可见其应是有所作为。

后来王庭筠又被章宗升任翰林修撰,章宗在提到王庭筠的声誉问题时,认为是王庭筠受文人诽谤,属文人相党产生的问题,不足为信。可见章宗对王庭筠的认可,翰林修撰也成为王庭筠在章宗时期所任最高职位。

承安元年(1196)正月,王庭筠因赵秉文上书受累。王庭筠卷入赵秉文上书引发的牢狱之灾,可说是王庭筠短暂的政治生涯中参与的唯一一次政治斗争,最终导致被罢免。

王庭筠一生官场沉浮,仕途坎坷。在章宗晚年关于宰辅的站队问题上,王庭筠因支持完颜守贞而遭受牵连。承安元年(1196)正月,因为赵秉文的上书使得王庭筠被降官职,杖六十,并解除职务。第二年被降职为郑州防御判官,离开中央。王庭筠早期从政,最远任职在近河北一带,此次是王庭筠第一次远离家乡任职。

章宗晚期王庭筠又受到重用,承安四年(1199),王庭筠又复任翰林文字,泰和元年(1201),重新回到翰林修撰的岗位。因表现突出,受到皇帝的赏识。这也是四十六岁的王庭筠仕途生涯的最后一驿,第二年王庭筠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二、王庭筠的传世作品

王庭筠在朝廷受到排挤那段时期曾选择归隐山林,潜心创作。王庭筠隐居时间从大定二十年(1180)至明昌元年(1190),隐居在黄华山(河南林县)。虽是归隐,但因其作品的声望,使其并没有远离朝廷视野,最终结束归隐生活,回到朝廷从事文书工作。

据《中州集》辑录的二十八首诗中可以看出,王庭筠描写隐居自然的诗歌数量远大于其隐居前的诗歌数量。可见王庭筠远离官场后由于生活的悠闲,使其作品数量也大量上升。

王庭筠的传世作品并不多,他的书法作品现存墨迹《幽竹枯槎图》和《李山风雪松杉图》后的跋文,碑刻作品现存《重修博州庙学记》和《重修蜀先主庙碑》。绘画作品现存有《幽竹枯槎图》。

在诗文创作方面,王庭筠的大部分诗文作品都因为战乱散轶,金毓黻先生辑《黄华集》对王庭筠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摘录,现存诗四十四首,另有四联残句、词十三首。

王庭筠的书法师法米芾,书法造诣很高,时人对他评价甚高,但是王庭筠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十分稀少。下面对王庭筠的书法作品做简要说明。王庭筠的绘画也师法米芾和任询,画风领骚于一时,王庭筠绘画作品现存的只有《幽竹枯槎图》,藏于日本。

王庭筠作画认真严谨,精雕细琢,每次作画都要精益求精之后,才能送予他人。《幽竹枯槎图》水墨画,竹叶尖瘦,墨竹干坚挺,墨色层次分明,构图精巧,意趣横生。图卷后有鲜于枢、汤垕等人的跋文。

比起书法与绘画的成就,王庭筠的文学成就更具影响力,有“文采风流,照映一时”的美誉。元好问对王庭筠的诗词更是赞赏有加,《中州集》中称赞王庭筠“子端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在《王黄华墓碑》中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

从王庭筠的诗词,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王庭筠的仕途变化。起初王庭筠的创作对象为山水、天地。风格清新自然,轻松愉悦。

随着王庭筠经历多次官场浮沉,馆陶赃罪、赵秉文上书事件遭受牵连等一系列政治事件,让王庭筠对于人性的认识更加透彻,内心孤寂,因此诗词表达出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寓情于物,将自己对于仕途跌宕的抑郁迷茫、悲凉孤寂,对官场的厌倦与渴望的矛盾心理表达的琳琳尽致。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三、关于王庭筠的几点评价

(一)人格品质

王庭筠一生交友广泛,为人谦逊,不恃才傲物,能够和金代文坛的各方面人物始终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能够接引后辈,提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赵秉文,他就是受王庭筠的引荐入翰林,最后王庭筠却因为赵秉文上书案受到牵连被贬入狱,但王庭筠并没有对赵秉文怀恨在心“他日虽百负不恨也”,足以说明王庭筠胸怀豁达,品格高尚,性格温柔敦厚。

当然王庭筠自身也有缺点,这一点从王庭筠创作的《狱中见燕》可以看出,王庭筠认为自己入狱的原因是固执和疏漏。王庭筠仕途坎坷,但他没有因此随波逐流,在做官方面清正廉洁,《金史》明确记载章宗都知道王庭筠家境清贫,由此可知王庭筠做官清廉,独善其身,不贪恋钱财。

同时通过对于王庭筠家族的了解可知,王氏家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儒学,追求仁政,渴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谦恭和气,不想参与政治斗争,即使被无奈卷入政治斗争,王庭筠也坦然面对,不卑不亢,表现出仁者的儒家风范。

同时王庭筠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百姓做实事,在担任恩州军事判官时,“临政即有声”足以可见王庭筠的政治才能,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遗憾的是,最后王庭筠也没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二)思想情感的演变

王庭筠作为金代中后期文坛巨匠,留世作品共分为书法、绘画以及诗词三类,其中通过诗词作品可以集中反映出王庭筠思想情感的演变。

王庭筠早期思想情感首先体现了淡泊名利、悠然山水的色彩。其次,王庭筠的思想情感还体现在希望金朝国祚可以延绵不绝,希冀金朝国内可以长治久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王庭筠家族成长环境来看,王庭筠的思想意识还体现在对国家发展的展望以及对国家现状的赞美。

但王庭筠在朝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无法实现心中的政治抱负。其思想情感也随着自身境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王庭筠入狱以后,他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改变,逐渐形成对章宗朝的失望,对金朝逐渐由盛转衰产生悲痛之情。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王庭筠的内心情感由寄情山水转变成忧国忧民,从理想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这是王庭筠个人思想的发展,也是金朝中后期文人思想的发展脉络。而且王庭筠在章宗朝时期的起起落落与当时士人在党争中的起伏是相关联的,所以王庭筠思想情感的形成与金朝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同时也对金代后期文人思想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三)对中国书画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金朝建立初期,由于文化落后,制度处于草创阶段,没有优秀的政治人才,金朝统治者只能“借才异代”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吸引汉、渤海、契丹等各族士人,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教育,随着金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推崇,汉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金太宗曾表彰苏轼、黄庭坚等为人忠贞、刚烈,还命人搜索苏轼的遗迹。

因此“苏学”逐渐盛行,以苏轼和文同为代表的“湖州竹派”也开始走进金朝士人的视野。

虽然王庭筠也受到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受苏轼、黄庭坚的影响最多。王庭筠在苏轼的肆意洒脱与文同重视儒家中庸之道之间,在写神与写实之间提炼精髓,将儒家思想融入画作之中,进一步丰富了墨竹画的内涵,将墨竹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王庭筠的诗词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书法风格在学习前代精髓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对于书法的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王庭筠的文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更加突出。同时他也深受父亲王遵古的影响,王遵古潜心伊洛之学,注重学习儒家思想,从小就重视对于王庭筠的教育。

王庭筠一生官海浮沉,却在后世文坛留下了不朽盛名

结语

王庭筠的确对后世书法绘画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后代的文学家乃至明朝文学家都对王庭筠推崇备至。综上所述,王庭筠在金代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可以说他代表了东北文学水平的最高峰,为辽宁地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