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处描写,谁能给出合理解释?

天涯百科 30 0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超群的智谋,还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刘备、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孙权和周瑜等人,他们的故事至今人们还耳熟能详,其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尤为世人称道。但小编在看三国演义时,对于书中的一处描写却百思不得其解,对此谁能给出合理解释呢?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处描写,谁能给出合理解释?

关羽死后刘备不听诸葛亮规劝,执意出兵伐吴。结果在夷陵遭到惨败,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致使蜀国精锐尽失。刘备羞愤之下一病不起,他自知时日无多,于是派人将丞相诸葛亮请到白帝城托孤。刘备流着眼泪,握着诸葛亮的手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处描写,谁能给出合理解释?

刘备这段话啥意思呢?翻译成白话就是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干比曹丕强十倍,必定能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对于自己的儿子刘禅呢?如果他是个当皇帝的料,就请诸葛亮辅佐他,如果他不是这块料,就请诸葛亮自己当皇帝。诸葛亮听完刘备这段话后是啥反应呢,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处描写,谁能给出合理解释?

白帝城托孤这段,罗贯中和陈寿所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添加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这十二个字。按说诸葛亮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为何听完刘备这段话后竟然“汗流遍体,手足失措”继而“叩头流血”呢?他在害怕什么呢?有人解释说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托孤之前就在大帐内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诸葛亮当时稍微露出一点对刘备不忠心的神态,刘备就会命人把诸葛亮给杀了,以绝后患。诸葛亮正是看到了眼前的危机,所以才会如此害怕。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费解的一处描写,谁能给出合理解释?

但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这本书中,罗贯中是明显带有拥刘贬曹的倾向的,他笔下的刘备是仁义的化身,待人以宽厚仁义著称,对诸葛亮更是倾心相交,几乎言听计从。到了最后却在托孤时在大帐内埋伏刀斧手,对诸葛亮如此不信任,果真如此的话刘备宽厚仁义的形象就会顷刻崩塌,这样一来,不就成了书中的一处败笔了吗?但如果大帐内没有埋伏刀斧手的话,那诸葛亮为何又如此害怕呢?对此那位朋友能给出合理解释呢?

标签: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